軍團佈陣
攻城略地
武將連攜
計略
擴張村莊
陳情議事
城池治理


重塑三國人物,展現獨特魅力
引入文韜武略八個維度及獨特人物特性,重新定義武將在戰鬥與經營領域的卓越能力,讓每位武將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遊戲定位。

軍團指揮作戰,體驗前線指揮官的戰略智慧
具有古代作戰必不可少的大營,選址需兼顧視野、糧道、水源和地形。
玩家身為指揮官,能夠在大營之內巧妙排兵佈陣,指揮部隊施展各類戰術與計略。
大營中有前鋒、中軍、後軍、守軍、參謀、參軍、後勤、主帥等職位,每個職位各司其職。

無縫寫實戰略大地圖,沉浸式還原真實三國戰場
摒棄傳統副本模式,所有戰鬥均在超大無縫地圖上即時觸發,為您帶來身臨其境的戰爭體驗,彷彿親身置身於硝煙瀰漫的三國戰場。
深度挖掘真實三國地理數據,還原三國時期的複雜地形與經典戰役,讓您在遊戲中領略歷史的厚重與戰場的多變。

動態天氣系統,增添戰場變數
真實隨機的天氣模擬系統,天氣變化將對作戰部隊產生直接影響,增加戰場的不確定性。
百姓可自由選擇職業發展道路,士農工商各行業的興衰發展將直接影響城池的建設與變遷,全方位呈現東漢社會的經濟生態。

民生驅動的社會治理,極具中國特色的古代戰爭世界
百姓可自由选择职业发展道路,士农工商各行业的兴衰发展将直接影响城池的建设与变迁,全方位呈现东汉社会的经济生态。


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,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、政治家,史家又稱他為先主。劉備早年顛沛流離,備嘗艱辛,投靠過多個諸侯。赤壁之戰時,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,趁勢奪取荊州。而後進取益州。於章武元年(221年)在成都稱帝,國號漢,史稱蜀或蜀漢。《三國志》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,但其弘毅寬厚,知人待士,百折不撓,終成帝業。劉備也稱自己做事「每與操反,事乃成爾」。


蜀漢名將,是劉備、張飛的結義兄弟。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,曾被曹操生擒,於白馬坡陣斬袁紹大將顏良,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。赤壁之戰後,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,別遣關羽絕北道,阻擋曹操援軍,曹仁退走後,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。劉備入益州,關羽留守荊州。建安二十四年,關羽圍襄樊,擒獲于禁,陣斬龐德,威震華夏,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。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,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,關羽腹背受敵,兵敗身亡。


三國時期蜀漢名將。劉備長坂坡敗退,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,據水斷橋,曹軍沒人敢逼近;與諸葛亮、趙雲掃蕩西川時,於江州義釋嚴顏;漢中之戰時又於宕渠擊敗張郃,對蜀漢貢獻極大,官至車騎將軍、領司隸校尉,封西鄉侯,後被范強、張達所刺。後主時代追諡為「桓侯」。


政治家、軍事家,被譽為「千古良相」的典範。策動孫、劉聯盟,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,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。蜀漢建立,拜為丞相。劉備伐吳失敗,受託孤於永安,輔佐幼主,外聯東吳,內修政理,南征平叛,北抗強魏。為完成統一中原,興復漢室的大業,先後五次進攻魏國。在治國、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。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,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,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,享年五十四歲,諡曰忠武侯。


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。其人文武精通,可謂非常之人,超世之傑。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,對內消滅二袁、呂布、劉表、馬超、韓遂等割據勢力,對外降服南匈奴、烏桓、鮮卑等,統一了中國北方,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,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。


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。曾從屬丁原、董卓、呂布。呂布下邳敗亡後,歸順曹操。此後隨曹操四處征討,戰功累累。張遼為歷代推崇,並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。曹丕登基後,仍令張遼守御孫權。黃初二年(221年),張遼屯駐雍丘,染病。張遼大病期間,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。黃初三年(222年),張遼不負眾望,抱病擊破吳將呂範。同年在江都病逝,諡剛侯,享年五十四歲。


曹操從弟。三國曹魏名將。從曹操多年,為魏朝立下汗馬功勞。破袁術,曹仁所斬獲頗多,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,攻克句陽,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,官渡之戰中,在隱強打敗劉備軍、雞落山之戰又戰勝袁紹軍。


漢末年三國時期曹魏名將,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的後代。少年時以勇氣聞名於鄉里。曹操起兵,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。與呂布軍交戰時,曾一度被擒為人質,又被流矢射瞎左眼。多次為曹操鎮守後方,曾率軍民阻斷太壽河水,築陂塘灌溉農田,使百姓受益,功勳卓著。歷任折衝校尉、濟陰太守、建武將軍,官至大將軍,封高安鄉侯,追諡忠侯。青龍元年(233年),得以配享太祖(曹操)廟庭。


孫堅之子,孫策之弟。東漢建安五年,兄孫策遇刺身亡,孫權繼位吳侯、討逆將軍,領會稽太守,開始統領江東。他擊敗了黃祖。後東吳聯合劉備,於赤壁擊潰了曹操軍。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,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、誅滅關羽、大破劉備的討伐軍。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,後自己建吳稱帝,遷都建業。孫權病逝後諡號大皇帝,史稱東吳大帝。


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、軍事家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陸遜參與襲取荊州。章武二年(222年),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,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,一戰成名。黃武七年(228年),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。黃龍元年(229年),孫權稱帝後,以陸遜為上大將軍、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,後捲入立嗣之爭。
赤烏七年(244年)拜為丞相,總領三公事務,領武昌事。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,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,深得孫權器重。深謀遠慮,忠誠耿直。一生出將入相,被讚為「社稷之臣」。


東漢末年名將。洛陽令周異之子,堂祖父周景、堂叔周忠,都官至太尉。長壯有姿貌、精音律,江東有「曲有誤,周郎顧」之語。周瑜少與孫策交好,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,後孫策遇刺身亡,孫權繼任,周瑜將兵赴喪,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。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,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,由此奠定了「三分天下」的基礎。建安十四年(209年),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。建安十五年(210年)病逝於巴丘,年僅36歲。


孫吳重臣。早年果敢有膽,後折節讀書,識見精博,終成大將,有「士別三日,刮目相待」之語。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,隨孫策為將。孫權統事後,漸受重用。破黃祖作先登,封橫野中郎將。圍曹仁於南郡,破朱光於皖城,累功拜廬江太守。後進占荊南三郡,計擒郝普,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,並於濡須數御魏軍,以功除左護軍、虎威將軍。魯肅去世後,代守陸口,設計襲取荊州,擊敗蜀漢名將關羽,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。


中平六年(189年),受大將軍何進、司隸校尉袁紹所召,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,卻借何進被害之機,得以掌握朝政。他隨後廢除漢少帝,改立獻帝。關東諸侯聯盟討伐董卓,董卓放棄洛陽,移都長安。董卓生性殘虐,當權後橫征暴斂,激起了民憤,最後被王允和呂布所誅。


呂布以勇武聞名,號稱「飛將」,時有「人中呂布,馬中赤兔」之說。原為丁原部將,被唆使謀害丁原歸附董卓,與董卓誓為父子,後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誅滅董卓。旋即被董卓舊部李傕等擊敗,依附袁紹,又被袁紹猜忌,依附張楊。興平元年(194年),呂布趁曹操攻打陶謙時與陳宮等叛亂,佔據濮陽,但兩年間被曹操擊敗轉而去依附徐州劉備,又趁劉備與袁術作戰時襲取了徐州,與劉備和好一陣又相互攻伐。
期間,以轅門射戟化解劉備與紀靈的爭鬥。建安三年(198年),呂布先後擊敗劉備與夏侯惇後,曹操親自出馬征討呂布,水淹下邳,呂布被部下叛變,城破被俘,被處死。


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,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、天師道(五斗米道)教祖張陵之孫。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(稱系師),在誅張修後繼續在漢中一帶傳播五斗米道,並自稱「師君」。雄據漢中近三十年,後投降曹操,官拜鎮南將軍,封閬中侯,食邑萬戶。張魯去世後諡號為「原」,葬於鄴城東。


馬騰之子,少年成名,曹操曾多次徵召馬超入京為官,但都被馬超拒絕。建安十六年(211年),曹操治兵關中,馬超聯合關中諸侯韓遂等抵抗曹操,曾一度對曹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,但被曹操用離間計擊敗退走,而後聚攏部隊再次攻取隴上諸郡,失敗後依附漢中張魯。劉備攻打劉璋時,馬超投降劉備,與劉備軍合圍成都,漢中之戰後聯名上書尊劉備為漢中王。蜀漢建立後,馬超官至驃騎將軍、斄鄉侯。
©1997-2025 NetEase,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